第(1/3)页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要注意说话方的“弦外之音”。生活中有大量的话不用直接说出来,话里带出来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来表达。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听出话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人沟通,在交流时更好地把握对方的意思。 从对方的谈话识透其真实心理 通过谈话,探索到对方的深层心理,可以根据谈话内容来推测对方的真实心理,也可以根据谈话方式洞察对方的真实心理,以了解此人的个性特征。 1.突然变得“健谈”往往是为了阻止对方讲话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就很健谈的人是比较容易对付的。因为你不需要再煞费苦心地去思考谈话的内容,也不必千方百计去探查对方的心理,对方的谈话,就已经给你判断他的性格提供了材料。然而,健谈的人也不能都认定是积极自我表现的人。 在一次相亲的场合中,正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谈甚欢时,一直保持沉默的男方,突然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什么原因呢?原来大家正在谈论彼此的薪水问题。这位男子不愿提起他薪水不多的问题,才故意岔开话题的,而后来大家果然也没再提起薪水的问题。 因此,人们讲话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纯粹想说话而开口,有时是为了阻止话题继续进展或不愿让对方表达才变得健谈起来。尤其是对方突然变得话多时,就应该考虑话题中是否有他不愿提及的事。多言并不等于善辩,有时候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安而放出的烟幕弹。 2.通过对方的随意话语,可了解他人的真实心理与人交谈时,由于常常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旦发现谈话跑题,性急的人就心急如焚,担心自己的正事达不到目的,便想方设法把话题拉回来。其实,要探查对方的内心秘密,这种做法是不高明的。 对方之所以会转换话题,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是由于粗心大意,第二是因为脑中有新的思路,第三则是故意转移话题。 不管是由于哪一种情况,眼前对方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向新的话题,所以最好不要打断他,暂时让他尽情说下去。这样一来,如果对方转移话题是由于一时疏忽,不久他一定会有所发觉,而流露出诧异的表情说:“咦!我们谈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对方并未忘记主题,即使他东拉西扯,最后一定会回到主题上来。如果他根本不想回到主题,你就可以认为他是故意回避主题了。由此可见,“跑题型”的交谈,是了解对方真实心理的最好机会。 3.说一些广泛的客套话 在人际关系中,最容易被破译密码的语言,就是客套语。客套语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客套语要运用恰当,过分牵强而显得不自然的人,说明此人有其他的用意。 客套语的反面是粗俗语,一些人会对自己心仪之人冒出很随意的言语,以示双方的关系非同一般,给人以亲密的误会。 在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并不需要使用客套话。不过,当在此种亲密的人际关系里,突如其来地加入客套话的时候,就必须格外小心。有时候,男女朋友之某一方,使用异乎寻常的客套话时,就很可能是心有缝隙的征兆。 用过分谦虚的言词谈话时,可能在表示强烈的嫉妒心、敌意、轻蔑、警戒心等等。语言是测量双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离的标准。客套话使用过多,并不见得完全表示尊敬,往往也可能含有轻蔑与嫉妒的因素。同时,在说话的无意中会将他人与自己隔离,防范自己不被侵犯。 某些都市的人,对外乡人说话很客气。这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强烈的排他性表现。因此,往往无法与人熟悉,尽是给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类推,假使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话时,则很可能内心存有自卑感,或者隐藏着敌意。 从谈论的话题洞悉对方真意 客观地说,谈话的种类千奇百怪,如果要想知道对方的性格和气质,最容易着手的办法,就是观察话题与说话音本身的相关情况。 比如,他们谈话的内容不仅以自己本身的话题为主,也会涉及其家庭、工作以及与家庭有关的事情,常常在话题里出现的人物往往就是自己的身边人。 在交往的谈话中,女人们喜欢谈论别人的风流事以及自己丈夫的一些脾性,这种情况通常表明她们关心对方到了相当强烈的程度,甚至把这个男人当成是自己的化身,她们谈论这个男性的各种情况就像谈论她们自身一样。 1.倾听谈话 以这种谈话方式出现的人,其表现是支配者的形象。这种人物的谈话从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关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的话题反而是涉及别人的一些琐事,或对方的隐事秘闻,甚至对对方的一举一动或每条花边新闻都捏着不放手,这是完全地侵犯别人的隐私。 从男女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示你很关心对方,或者极度爱慕对方,是个忠诚的倾听者。 像这样的倾听者,非常喜欢把话题的重点放在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身上。名人、歌舞影星的花边新闻轶事方面,这说明此人的内心是一种起支配的欲望。 由此可见,此人是个实在太沉迷于闲谈名人或明星风流韵事的人,这说明此人很难结交真正的知心朋友。或许是内心太孤独、太无聊了。只要关于别人的私事,即使对方跟他并不熟悉,而他却非常热衷于去谈论他们,这些都表示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2.不满的谈话 凡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意愿,并不止限于情感方面的问题,其实对于工作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也是非常之多的。关于这一点,一般来说大体上会采用发牢骚或埋怨的方式表示出来。我们从这些埋怨的话题里,就能够探究有关欲求不满的实质。 当你经常对别人诉说你对工作环境不满的牢骚话,以及对人事方面的埋怨。为什么你的话题谈来谈去总是离不开抱怨呢?或许你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把责任推给单位。 那就是说你通常不会承认失败等不愉快的经历,也极力否认内心的自卑感,反而会设法找出适当的理由替自己辩护。 也许,在你发牢骚和抱怨的话题里,不少是关于上司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你这个埋怨者对自己的顶头上司非常不满。其实,你的内心却有一股极想出人头地的欲望,就好像火焰一样在热烈地燃烧着。 无奈,自己偏偏没有这份才干,得不到上司的提拔。于是,就找出一套自欺欺人的逻辑,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心里能够接受这一套道理,便不得不责备上司的无能和嫉贤妒才,使自己的观点合理化。朋友和同事们很难接受这种抱怨,甚至反感这种怨天尤人的做法。 3.怀旧的话题 你是不是经常表现出自吹自擂的样子?不管在任何场所,你和别人谈话时,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你可能不了解,当旁人看见你那副兴高采烈的模样,实在是很难做到与你感同身受。脾气好的人不得不听你的自我吹嘘,而厌烦的人会马上离你而去,把你搞得尴尬不堪。 其实,从某方面来分析,当你不想直接表现出怨言和欲求不满的意思,没有采用愤愤不平的表达方式,相反的,却是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你所倾谈的对象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时,你很难记住那句格言:好汉不提当年勇。 事实上,你还不知道这种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的。或许你真的上了年纪,或许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完全靠怀旧来过生活。 不过可以看出你确实陷入某种欲求不满的环境中,可能你的升级途径遭受阻碍,或者无法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所以你希望忘却现实,喜欢追忆往事来弥补现在的境遇。 对你来说这是一种倒退现象,因为眼前的情况是如此的残酷,所以,你仍用变幻般的表情来谈话。当然从你的话题里,别人会发现潜藏在你的内心深处的一股无可救药的欲求和不满的情结。 4.自我心中的话题 分析一个人的内在表现时,他的潜在欲望不但隐藏在话题里,也存在于话题的展开方式上。在聚会上,大家彼此正在交谈时,突然有人竟然不顾别人的谈话,而突然插进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相当令人讨厌的一种转移话题的方式。 你是不是这种心血来潮的人?在和别人谈话时,经常把话题扯得很离谱,或者不断变换话题,让别人觉得你很莫名其妙。从其他某方面来讲,你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欲都特别强,你根本不把对方看在眼里,而完全摆出我行我素的样子,觉得大家都得听从你的主张。 或许你是个行政长官或者一个公司的主管,你已习惯于滔滔不绝谈个没完。其实,你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是担心主导权落入别人之手,而你是个自始至终都喜欢占据优势的人。 话题的内容不断变化固然是个好现象,但如果话题很离谱,一切都显得毫无头绪,那就会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倘若你是个普通人,总谈些没有头绪的话题,或者不断改变话题,东拉西扯,那就表示你的思想不集中,给别人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这说明你是个缺乏理论性思考的人。 当然一个优秀的谈话者,是很少谈及自己的东西的,而是将对方引出来的话题进行分析、整理,不断地从对方身上吸取许多知识和情报。在一些情况下,有的人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倾听对方的谈话上,从性格上讲,这一类型的人很能理解别人的心思,而且具有宽容的精神,有真正的君子。 5.爱用“我”的谈话语言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教养,同时,语言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语言的表达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阶层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时也能代表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当然,语言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 人们在谈话中首先就要使用人称用语,这是自我称呼的代名词。这个词不仅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意识,而且也能表征出各式各样有关性格的情况。例如我们在电视或报纸上常常看见大人物们的谈话,他们在每句话里不断用“我”这个字。我们可以从对这个字的使用发掘出说话者的真实个性。 现代社会里,年青人比较喜欢把自己称呼“我”,当上了一定年龄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里,就不那么使“用“我”这个词了。我们经常听见有人使用第一人称的单数“我”。如果听见一个人老是用这样的语气:“我说……”或者“我教导过你们……”,他开口闭口都在强调自己。 由此可见,这种人的自信心一定很强,自我欲望也比较重。 另外,凡是爱用第一人称单数“我”的人,即表示这个人的独立性或主体性极强。而喜欢使用复数代名词“我们”的人,大部分是没有个性的集团埋没型,或者属于附和雷同型。如果一些人在谈话时,开口闭口喜欢说:“我们……”这类的开场白。他们的心理状态就跟上述情况相符。 当你平时与人交谈时,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是用单数?还是复数呢?使用“我”字多的人,表明这人的自我表现欲特强。而有的人不常用“我”,但却爱用“我们”这个词,这表明他们具有雷同的性格。 6.爱用典故的谈话 喜欢使用名人的用语和典故的人,一般来说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 对于使用借用语的问题,不但是使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透露一种超越自己以上的东西,一种自我扩张的表现欲。 假如你开口闭口就爱抬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语句或外国谚语,使得别人产生一种走错庙门的感觉。事实上,你只是把语言当做防卫自己弱点的工具。你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加强说话的份量,同时表示自己见多识广,来抬高身份和扩大自己的影响。 总的来说,喜欢借用名人的语句或典故,是狐假虎威式的权威主义,说明你很憧憬权威,结果就养成了喜欢使用典故或借用语。如果你是位女性,那你就会常常借用你母亲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意思。例如“妈妈说他是一位好人。”说这句的含义,无非是借重母亲的威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过如果你过分借用母亲的话语,那也表示你跟母亲是同一层次上的人,表明你的依赖心还太重。总的来说,你这种人在精神上一直是处在母亲的怀抱里,给人一种乳臭未干的模样,至少可以说明你在精神上还很幼稚。 7.使用恭敬语谈话你知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处事得体,那么恭敬语在言语中一直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故意使用不自然的恭敬语,表示你在心理上有某种不平衡。 在一些无关紧要或熟悉的人际关系中,一般没必要使用恭敬语句。不过,当和你关系很亲密的人碰见你时突然用恭敬的语句,那么你就不得不小心着点。比如你的配偶和你谈话时,突然使用亲切的措辞时,那么你就应当知道他的状态和平时不同。因此,如果一个人过分使用恭敬语言,那么就表明有激烈的嫉妒、敌意、轻蔑、和警戒心理。如果一位友人,突然对你表现得特别恭敬,那就可能和你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可能含有轻蔑与嫉妒的动机存在。 恭敬语仅仅是礼貌用语,它会常常在无意识中拉开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如果你听到对方不断地向自己说出毕恭毕敬的话,那么,你就要小心提防他的用意。 还应该注意的另一点是,当有人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与你交谈,其实,他是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闯进你的心里,从而突破你的戒备防线。其真实动机在于企图控制你,以便实现居高临下的欲望。 从话题人物分析人的文化品位 喜欢新生代娱乐明星的人一般都是活泼好动的年轻人,大多数年龄在20岁以下。 常把花样年华、张曼玉、张爱玲之类的人挂在嘴边的,一般是讲究情调的白领小资。他们比较浪漫、富有梦想,年龄通常在25岁左右。 喜欢猫王、披头士的人一般是喜欢标新立异、追逐潮流的人,但他们往往又把握不准潮流的脉搏,通俗地讲,是不靠谱的人。 喜欢刘德华、张学友的人一般都比较注重实际,对文化生活不是很挑剔。 喜欢欧洲艺术、鄙视美国金属气质的人比较前卫,学历高,品位也高。这样的人比较清高,有时会曲高和寡,和他们在一起,可能冷不丁地会被他们来一句:“土气!”他们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 喜欢张丰毅、潘虹的人年龄一般都比较大,可能有50岁或在50岁以上。 打招呼方式反映人的心理动机 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人们在交往中互相表示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正因为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是人人都需要实施的行为,极具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所以,打招呼的方式也就透露出了关于这个人性格的信息。 打招呼的方式因人而异,从打招呼和应答的方式中,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1.打招呼时双方的距离,可显示出双方心理上的距离我们相互打招呼的时候,若能通过打招呼的方式察觉到对方与自己之间保持的距离,就会洞察对方心理状态的特点。比如对方在打招呼的时候,故意后退两三步,也许他自己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表示谦虚,然而这种小动作往往让人误解是冷漠的表现,以致话题无法展开,同时也难以开怀畅谈。像这种有意拉开距离的人可视为警戒、谦虚、顾忌等情感的表现。如果下意识地保持距离,说明我们对对方的疏远、警戒,试图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气氛,使对方的心理状态处于劣势。 第(1/3)页